2013年7月28日,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承办的“品牌浙江大讲堂”于杭州开讲。会上,200余名专家与浙商代表就“品牌与创新”坐而论道,探索中速发展时代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在“品牌浙江大讲堂”上表示,浙江作为民营企业大省,需将制造工艺的升级与品牌培育合二为一,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好品牌”。
周宏宁表示,品牌意味着企业对于市场和顾客的承诺,它包括了企业所有的公开文件、广告中明示的一些承诺,也包含顾客对于企业品牌内涵和定位的期望和需求。
“我们去树立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够保证自己始终恪守自己对于市场和顾客的承诺。”在他看来,不少企业在产品宣传过程中不断向消费者给出各种“承诺”,如同知名奶制品企业广告中常常提到的“优质的原料、先进的工艺、安全的品质”等,但只有真正落实"承诺"的内容,才能置品牌于不败之地。
“企业应提高履行承诺的能力。”周宏宁说,“承诺”分量轻重即彰显着企业产品及品牌服务的优劣,是企业的“底气”所在。同时,品牌还是企业的竞争力和资产的重要部分。从中国最早为全球消费者所认知的海尔、联想,再到如今的阿里巴巴、格力等,中国品牌正式迈入向全球市场发起竞争的“2.0版”时代。然而,面对洋品牌的霸主地位,中国品牌的逆袭之路坎坷重重。
“中国的企业有品牌,也有创新,但是创新不强,品牌影响力也不够大,这也是中国的商品与国外商品相比,存在较大价格差的原因。”
周宏宁指出,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其负责加工制造的企业的商品附加值远比不上品牌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往往会陷入“价格卖不上去,成本降不下来”的怪圈。同样,浙江不缺品牌,缺的是好品牌。在竞争的环境里,品牌能在顾客心理产生差异化的优势,主导其选择性,最终决定一家企业的市场地位。
由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产业链及附加价值的“微笑曲线图”显示,代工制造类企业处在曲线的底端,即价格低位,而有了品牌及创新的“加冕”之后,其利润空间则大大提升。
“中国企业质量成本损失是日本的3倍,在创新和品牌影响上我们"微笑不起来"。”周宏宁说,浙企需将制造工艺的升级与品牌培育合二为一,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好品牌”。
他建议,企业在今后的转型升级中应确定品牌培育战略、方针和目标,使其成为企业的工作主线,实现品牌培育持续改进,让品牌培育在企业中“更宽、更高、有序、稳健”,打造富有魅力的产品和服务。
王良基秘书长代表浙江省安全健康防护用品行业协会参加了本次活动。